刘义隆任命冯毅为益州刺史后第一时间将益州军将领换了一茬,除了参与这次谋反的将领抓捕之外,其他一些将领调到荆州军与檀道济带来的豫州军,之后又从荆州军提拔一些军官进入益州军。
之后又在益州招兵,然后按照荆州军的待遇重组益州军,又在益州军士兵中提拔一些军官。
然后开始在成都清除薛怀和司马炆之余党。
一时间成都人心惶惶,不过没有持续多久成都就恢复稳定。
薛轸回到薛家成为家主,并且将薛家中当初支持薛怀的人交给刺史府发落。
又以薛家家主公开表示支持刺史府。
薛轸自幼就讨厌世家的利益至上,他有他的志向,自幼喜欢读书,想要成为治世之臣。
但是他也知道这个时代想要做官没有世家支持是不行的,本来这次他不想管薛家的事,但是这次薛家到了生死存亡之际,他如果不管薛家也就不存在的,至少他能保住薛家一些人,不过薛家的没落确实必然的。
处理完薛家的事后,薛轸来到刺史府见刘义隆,“拜见公子。”
“坐吧,薛家的事处理完了?”
“嗯,多谢公子网开一面。”
“以后约束好家人,对了,听闻薛参军饱读诗书,博古通今,不知可否对益州的发展有什么建议?”
薛轸知道这是刘义隆要重用自己,现在是在考验自己,随即说道:“公子,益州地处后方,易守难攻,自古以来有天府之国之称,且物产丰富,可为大军提供大量粮草,昔日大秦得巴蜀而国力大增,进而横扫六国,所以益州之发展至关重要。”
“嗯,那益州该如何发展?”
“公子在荆州之策可以借鉴,巴蜀之地现已用上筒车和曲辕犁,今年当是丰收之年,唯一与荆襄不同的是益州百姓多种桑养蚕,山区一些百姓所种植物可用于染布,况且蜀锦远近闻名,公子何不以此为生财之道,且现今荆露与香皂在益州也颇受欢迎,何不互通有无。”
刘义隆似乎又发现一个从世家兜里掏钱的方法,蜀锦,除了那些世家大族谁还能穿得起蜀锦,虽然现在北方战乱,但是南北商人之间联系未断,尤其拓拔氏建立魏国,黄河大部已属魏国,相对安定,蜀锦,荆露,香皂必然受魏国上层欢迎,而且从魏国赚钱岂不妙哉。
“蜀锦之事就交由你去办吧,现在起你就暂代益州长史,待我上奏皇帝正式任命。”
“谢公子。”薛轸十分高兴,益州长史,这个算是封疆大吏了,而且现在自己算是三公子的下属,刘氏早晚取司马家代之,而且听闻宋公大力扶植三公子,其定有让三公子取代太子之意,自己到时候定会成为心腹,那是可就一步登天了。
“薛参军……哦,薛长史,蜀锦之事可由你薛家商人专门打理,但要记住,我希望出自你薛家的蜀锦定要上乘。”
“公子放心,我会选得力之人去办此事。”
“这样,你可以以刺史府名义建纺织坊,由薛家管理,薛家可拿三成收益,如何。”
“公子的意思是集中纺织蜀锦?”
“正是,而且有刺史府做后盾,你薛家只要保证蜀锦的质量。”
薛轸没想到三公子竟然想到由刺史府出面,这样纺织坊可就算是刺史府的,其他人哪怕世家都不敢随便对纺织坊不利,这样薛家可就好管理多了。
两人商议完后刘义隆给刘裕写信,把益州之事,包括发展益州,益州刺史和长史的人选都告知刘裕,派快马加急送往建康。
刘义隆又开始对益州各郡县下手,大力推行荆襄的田地策略,由于薛怀事件牵扯诸多世家,不论是否是自愿还是胁迫,刘义隆都没有手软,直接全部下狱,这样不少土地都空出来,这也让刘义隆又收割一波民心。
之后又将益州官员进行调换,大多都是信得过的,他们到任后直接开始实施刘义隆的政策,各郡世家苦不堪言,眼看土地却不敢吃下去。
世家也不傻,本来多次战乱世家势力就有所下降,现在刘义隆又十分强势,又有刘裕支持,每次处理世家都是有理有据,其他世家也不敢说什么,而且人家有圣旨在手,谁敢反抗。
世家不会用家族命运开玩笑,聪明的世家会让出一部分土地,然后取得荆露,香皂的经营权,一样会得到一些利益。
一般州治都是由刘义隆信任的商人去经营,下属郡县就由信任的商人去选择由谁经营。
所以一些世家就不再抵触刘义隆的政策,而且刘义隆手握重兵,世家可不会傻到和刘义隆对抗。
就这样一些政策就开始在益州各郡实行,得到大部分好处的是百姓,只要肯付出努力的百姓,种自己的地想吃饱穿暖简直不要太容易。
接下来刘义隆又在益州各郡开始巡查,而且是悄无声息的突然来到各郡,主要就是查看各郡民生情况。
刘义隆还深入乡间与百姓交谈,听取百姓的意见,更让百姓感觉刘义隆对他们的重视。
刘义隆之所以会这样做,其实与他所知的历史有关,无论是古代,还是近现代,都有一个不变的真理,得民心者得天下。
而且刘氏就是出自百姓,刘裕就对刘义隆重视百姓很支持,这也是父子二人对世家厌恶的原因。
不过刘义隆也知道,也不能把世家得罪死了,否则世家联合起来的力量也不容小觑。
现成的例子就是王莽,几乎把所有世家都给得罪了,圣旨出了皇宫就成了废纸,刘义隆可不想成为第二个王莽。
所以他就用世家对付世家,让世家无法联合起来,给一部分世家利益,拉拢一批世家,这样就能更好的平衡世家的力量。
在益州取得初步成效让刘义隆很满意,而且刘裕很快就派人送来圣旨,正式任命冯毅为益州刺史,薛轸为益州长史。
之后安排妥当,刘义隆就率兵返回江陵,檀道济也带兵回豫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