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没事,太子殿下如今也不是很重视我,有什么重要的事情也不会让我参与的。”卫麒倒是看得很开。最主要的是,他并不想连累自己的家人。
“此事还得从长计议。”卫国公并不像卫麒想的那么乐观。
“父亲,我不是也回来了吗?到时候我们一家齐心协力,肯定能将这个难关度过去的。”卫鸢也劝说自己的父亲。
那现在还不清楚太子到底是什么情况,在没有见到太子之前,卫鸢也没有办法确认太子的情况。
“确实如此,不过事关皇位之争,我们还是尽量谨慎一些。”
齐王这些日子虽然低调了一些,但他绝不可能就这样放弃。那个至高无上的位置,谁又能轻易舍弃呢。
卫鸢也觉得自己需要知道更多的消息,这样才能确认问题到底出在什么地方。
中秋佳节将至,辅国公家之前没有女主人在,节礼方面都比较简单。
如今卫夫人已经回来,她自然要开始负责关于给各家走节礼的事情。
卫夫人让负责采购的人买了不少做月饼的材料,他们必须在这几天尽快把月饼做出来,放在食盒里,作为节礼的一部分。
卫鸢如今住在前院,也没办法过去帮忙,就跟着自己的两位兄长一起玩。
这几日他跟着自己的两个兄长把整个京城都逛了逛,卫夫人也没有管他们有没有在家中吃饭,他们很是自由。
卫夫人除了节礼的事情外,还需要关心自家两个儿子的婚事,卫麒和卫麟都算是适婚的年龄,她需要给他们相看一下合适的儿媳。
就算卫鸢没有从西北赶过来,她也该从岭山回来了,两个儿子的婚事不能都交给卫国公,他又没办法去看那些闺秀的长相,了解她们的品行。
想到这里卫夫人打起精神来,准备办个宴会。这段时间,应该会有很多场宴会,只是之前她没有回来,所以没有收到多少宴会的请帖。
所以卫夫人准备举办一个宴会,将帖子送给那些后宅的夫人,同时也宣告了她的回归。
自家的两个儿子都很优秀,肯定会成为那些夫人眼中的香饽饽,只是她还是得打听一下那些姑娘的品行。
卫麒作为辅国公世子,他的妻子必须要能够管理整个国公府的后宅,这非大家嫡长女不可。
卫夫人知道几家的女孩都教养的很是不错,正好可以趁这个时候她可以好好的观察一下。
至于卫麟,作为嫡次子,他的妻子并不需要多优秀,但性格也不能是那种掐尖要强的,这样他们妯娌之间恐怕难以好好相处。
至于卫鸢,她已经不想操心他的婚事了,卫夫人也曾经有过那样张扬的岁月,知道这个世界对于女子的束缚。
她如果不是嫁给卫国公的话,恐怕会过的很是艰难。所以她不会催着卫鸢成亲生子,且让他松快几年吧,反正他们会护住他的。
那可是他们唯一的女儿啊,怎么舍得让她受苦呢。
卫家宴会的帖子很快就被制作好,卫麒他们三兄弟都被征用过来写请帖。
卫鸢不是第一次接触这样的事情,卫麒和卫麟对这个活有些生疏,毕竟这么多年,因为卫夫人一直不在京城,所以卫家根本没有举办过宴会。
以往他们都是收请帖的人,如今成了写请帖的人。
将节礼和请帖一起送到各家后,卫夫人就开始让人准备宴会的一些事情。
卫家的中秋家宴可以简单一些,但卫家这么多年没有举办宴会,这她回来后的第一次宴会,一定要办好才行。
不仅如此,她还新裁了衣服,府中的大小主子都做了不少,府里的绣娘都不够用了,只能让她们加班加点的赶制。
要知道每一场宴会都得准备至少三套衣服,卫夫人这一次可是要参加不少场呢。
卫家这边风风火火地准备中秋之后的宴会,那边的太子洛晋熙也没有闲着。
中秋宫中也有宴会,不过这是由后宫的娘娘负责,与他没有什么关系。
但皇帝会在这样的时节赏赐一些东西给这些臣子,往年都是依照旧例,今年皇帝不想管了,就将这个事情交给了太子,让他负责。
虽然这样的事情他做过许多次,但他并不能表现出来。在依照往年的旧例酌情删改了一些后,他就将那册子拿给皇帝看,征询他的意见。
皇帝看的很细致,至少比往年都要细致。往年这样的事情也都是底下人拟好之后,他看一眼就批复下去。
今年不一样,今年他将这件事情交给太子,这也是太子第一次做这种事情,那必须详细的看一看,以免出现任何纰漏,让群臣非议太子。
“这家可以再增添一些。”皇帝指着其中一家的名字,这几日这家立了个不大不小的功劳,还是应该多赏赐一些,彰显上位者的仁德。
“儿臣知道了。”太子很是谦虚地说。
“这家的就不用送了吧。”皇帝又指了另外一家,“他们家中犯了大错,如果要再发下些赏赐的话,朕怕其他人以为他们家又要起复了。”
“父皇您真厉害。”太子夸的很真心。
“你啊,为君者需要考虑的很多,你要学的还有很多呢!”
“那就劳烦父皇慢慢教儿臣,儿臣愚笨,要是没有父皇在后面撑腰,哪里能够安心呢。”
太子的话听得皇帝很是开心,他能够听出来自家儿子所说的话,是真心的,这个位置每一个皇子都想要,但太子却把自己看得比皇位更重,这又怎么能不让他感动呢?
太子是个孝顺的孩子,但他的年纪也太小了,还需要很多年的教导与磨练,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合格的帝王。
他会努力将太子教成一个合格的帝王的。
最近皇帝一直将太子带在身边,还给他分了些人物,更是将读奏折和批红的事情交给了他。
不过太子也就只有写字的资格,没有批复的资格。每一次都是他将奏折读完后,皇帝给出意见,他再将皇帝的批语写在奏折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