邓铮选择的是“秋雨文艺出版社”。
这家出版社名声并不是太响,但是牌子很老,风评也比较硬。
本身是以出版现当代文学作品为主,以古代文学和外国文学为辅。
邓铮粗略查了查,发现这家出版社的编辑水平不错,尤其是在现当代通俗文学出版、发行领域,很有些建树。近几年来推出的一系列图书,经常是图书畅销榜上的常客,也有过出版“侠客”的先例。
当然,最重要的原因是,这家出版社距离最近,省路费不说,便于直接上门投稿,缩短拿钱周期。
20分钟的公交车,邓铮来到了“秋雨文艺出版社”所在的办公楼下。
五层的小旧楼,红砖青苔,很有些古典韵味。
别的不说,起码这办公地址给邓铮的第一印象就很好,像是个搞文艺工作的地儿。
在门卫处简单登记了一下,邓铮直接上了三楼。
办公区里人来人往,比想象中的有些噪杂,邓铮前世今生第一次来出版社,以为本就应该这样,也没在意。直接朝最里边的“选题策划部”走了过去。
“先生您好,请问,您找谁?”
“选题策划部”作为出版社的综合编辑部,是第一要害部门,不仅有独立的办公区域,还专门设置了接待前台。邓铮刚找到“选题策划部”的牌子,稍稍走近了些,便被一位二十几岁的前台接待礼貌地叫住了。
“你好,我是来投稿的。”
邓铮扬了扬手里打印出来的稿件,开门见山道。
“投稿?”
前台小姐上下打量了他一眼,见他太年轻,便有些不太信任,以为又是一个活在自己梦想里的年轻人。
加上这两天出版社正在被北方传媒集团收购,从总编到小工,上上下下都人心惶惶的,昨天总编还因为一件小事破口大骂,摔了两个花盆,心里便不太想理这茬。
万一自己贸然引进去,总编心里正不爽,这年轻人写得又没质量,劈头盖脸一顿臭骂,自己找谁说理去?弄不好连工作都会丢了。
好在见邓铮长得阳光帅气,气质不俗,态度还算比较婉转:
“先生,有没有跟总编,或者其他编辑事先联系过?”
“没有。我这也是刚刚写出来,直接就奔你们出版社来了。怎么,不方便?”
“不好意思,先生,是这样的,最近几天社里有些业务上的调整,编辑部可能会比较忙。您如果想投稿的话,可不可以晚几天再过来?”
邓铮抬头,透过隔音玻璃门,朝“选题策划部”的办公区域里望了一眼,发现哪有多忙碌,三三两两聚在一起聊天打屁,气氛有些紧张、怪异倒是真的,可就是看不到半分忙碌。
心里便明白过来,这位前台接待是看自己太年轻,觉得自己一定不够水平,不等编辑看稿,在这门口处就把自己直接给pass掉了。
“就今天吧。看个稿,很快的。我可以等。”
“那随便。你可以在休息区这边坐会儿。旁边有饮水机。”
前台小姐见他执迷不悟,便也没了耐性,淡淡说完,直接低头扣手机去了。
邓铮也不生气,转身去饮水机那里接了杯水,然后在接待区的沙发坐下,老神在在,不慌不忙地等了起来。
那前台小姐一看,索性翻了个白眼,撇过头去,眼不见心不烦了。
等待的时候,邓铮也没闲着,心里在合计待会碰到出来走动的编辑该怎么说,如果对方有意向的话,应该要个什么样的价位比较合适,分成多少,买断多少……
半个小时很快过去,不知是什么缘故,在这过程中竟然没有一个编辑走出办公区的玻璃门。
邓铮已经喝了三杯水了,心里略有些不耐,也有些便意,放下稿件,起身去了紧邻休息区的洗手间。
洗手间出来时,他决定不再等了,首都这地方什么都不缺,资质更高的出版社更是一抓一大把,不过是多费diǎn车费、时间而已。
抬起头,发现休息区里多了一个人,三十五六岁的年纪,西装革履的,个子不高,长得很富态。正坐在自己先前坐着的位置,捧着自己放在桌面上的稿件认真翻阅。
邓铮的记性很好,这人并不是之前“选题策划部”里那些人中的任何一个,也就是说,他并不是这家出版社的编辑。
眉头瞬间便皱了起来,文学领域里偷窃创意的行为简直跟家常便饭一样,未经签约发行的稿件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给非专业人士看的。
他先前之所以放心把稿件放在桌面上,一是因为洗手间就挨着休息区,放一下很快就出来;二是他以为,作为一个专业出版社综合编辑部前的接待小姐,不让非编辑的任何人触碰投稿者的稿件,这diǎn常识应该还是有的。
怒瞪了毫无作为、一diǎn专业素养都没有的前台接待一眼,邓铮大步流星地走了过去,也不废话,一把拽向中年西装男手里的稿件。
“你干什么?”
谁知,这一拽非但没拽过来,那中年西装男两只手护着稿件,直接死死抱在怀里不说,还像是要被抢夺糖果的孩子,涨红着脸窜了起来,冲着邓铮大喊了一句。
邓铮也没想到对方会是这种激烈反应,瞬间有些发懵,懵过之后,却是勃然大怒,怎么着,偷看不算,还直接抢上了!
寿星公吃砒霜,嫌命长啦,武术套路专业第一的东西你也敢抢?
捋起袖子就要上,还是对面那中年西装男反应快,指着邓铮,满脸疑惑道:“等等,这稿件,莫非是你的?”
“废话。总不会是你的!”邓铮怒回。
“真是你的!金梁是你的笔名?这书,是你自己写的?”中年西装男的表情,满是匪夷所思和不可思议,很不确信道。
“是我写的。”邓铮一字一字,冷冷说完,手一伸,“可以拿过来了吧?”
“金梁”这个笔名,是他将“金庸”和“梁羽生”的笔名各取一字,融为一体。
在他看来,虽然这两位大家的作品特色各异,但总体风格还是一脉相承的,都可算作历史武侠一类,行文都比较厚重、大气,讲究家国天下,正气浩然,是可以选集在一个笔名下发表的。
邓铮承认后,中年西装男便不再说话了。
眼睛瞪圆了看着邓铮,那眼神儿,既像是看到一头母猪在上树,又像是看到一个顾盼神飞倾国倾城的大美女,聘聘袅袅地站在一堆金山前……
他是彻底被震住了!
他本人是个资深的“侠客”爱好者,大师级人物合琴生自不必说,“喋血三部曲”案头必备。便是其他许多不入流的作家的作品,只要是“侠客”,以前他也会掏钱买来看。没办法,篇幅都太短,个人需求又太大,根本不过瘾。
看得多了呢,鉴赏水平高了,便觉得一般作品入不了法眼,挠不到痒处了。
到现在,也就合琴生等寥寥几个人的书还勉强能看。
今天他原本是过来送一个亲戚家的小孩儿到这里实习的,闲来无事,便走到这里坐一会儿,结果一眼就看到了桌上放的这本打印稿件。
嗯?《萍踪侠影录》?
这名字不凡啊,起码比现在流行的喋血这个,喋血那个,亦或是张三复仇记,李四打擂台强多了,让人耳目一新啊!
笔名叫“金梁”,没听说过,看来是个新人,新人也好,虽然文笔不老练,架构不成熟,但往往反倒会有不错的新想法!
顿时兴趣大增,拎起稿件便翻来了第一页,入目是“楔子”二字,再往后看跟着的小标题“牧马役胡边孤臣血尽,扬鞭归故国侠士心伤”,顿时眼前一亮,心道这对仗工整、文笔不俗啊!
赶紧往下浏览,先是一篇例行的卷首词:
独立苍茫每怅然,恩仇一例付云烟,断鸿零雁剩残篇。
莫道萍踪随逝水,永存侠影在心田,此中心事倩谁传。
——调寄《浣溪沙》
“好家伙,有diǎn道行!单看这文笔,起码不比合琴生差。”他感慨着,本来懒洋洋窝在沙发里的身体,也瞬间坐直了起来。
清寒吹角,雁门关外,朔风怒卷黄昏。
这是《萍踪侠影录》楔子的正文第一句,再感慨赞叹完这句,接下来,他便只剩下瞪大眼睛,却再也发不出一丁diǎn声响了。
《萍踪侠影录》的楔子,约有15000字。
以优美、严谨而不失自然,毫无雕琢造作的文辞,通过一场紧张到窒息的追杀厮斗,巧妙地交待了全书的故事背景。
明代正统年间,衰落的蒙古又死灰复燃,在西北兴起,其中尤以瓦剌族最为强大,逐年南侵,已到了s雁门关外。
出使瓦剌的明朝大臣云靖被扣留在极北苦寒之地牧马二十年,受尽折磨,好不容易带着七岁的孙女云蕾逃回雁门关,儿子云澄却在抵挡追兵时身负重伤坠下悬崖,自己也被明朝皇帝下毒赐死。
临终之际,他向侠士谢天华托孤,并嘱血书要云蕾长大后向扣留他的瓦剌右丞相张宗周复仇……
对于看惯了江湖小仇杀、镖师走镖、意气之争打擂台这种狭隘格局的所谓“侠客”的中年西装男来说,眼前这本《萍踪侠影录》所展现的宏大、厚重波澜画卷,前所未见,闻所未闻!
让他瞬间就如同一个土生土长的山村小子,突然闯进了大s,还直接被丢去了外滩看夜景,直接被震得懵圈儿了!</>